综合新闻

“中国巴赫金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2017年11月18,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主办的“中国巴赫金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广东肇庆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计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巴赫金研究新动态、巴赫金学术遗产和国别文学及文化研究、巴赫金学术遗产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巴赫金学术遗产的跨学科研究、巴赫金的理论或范畴研究、中国特色思想与话语体系背景中的巴赫金研究新思路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会副会长凌建侯教授主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周启超致辞,他对十年来国内同仁在巴赫金研究领域的辛勤耕耘和对研究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期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巴赫金研究继续往前推进,取得更丰硕、更有价值的成果。

\

凌建侯教授主持会议

\

周启超教授致辞

 

 

会议发言第一阶段由周启超教授主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大学王加兴教授首先作了《砥砺奋进的十年——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会工作报告》,系统回顾了研究会成立的背景、所开展的主要工作,认为研究会积极开展相关著述编撰与出版大力推进各级人文社科项目立项积极推动巴赫金专题进入高效课堂并举办了若干次重要学术会议,积极开展与世界巴赫金学界的对话交流,取得了显著成绩,推动了中国巴赫金研究走在世界前沿。他还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的视角来看巴赫金对中国学界的影响,认为无论是对国内外国文学研究还是中国文学研究,巴赫金的著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复旦大学汪洪章教授作了“第16届国际巴赫金学术研讨会通报”,指出于2017年9月6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的“第16届国际巴赫金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后革命时代的巴赫金”,有来自约20个国家的近80位著名学者参加,对于推介中国巴赫金研究成果、扩大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夏忠宪教授围绕《巴赫金全集》修订工作作了发言,指出《巴赫金全集》中文版之所以影响巨大,与对之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有关《巴赫金全集》将在术语统一、题解增补、拉伯雷研究的创作史、版本史以及巴赫金的书信、讲座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增订、补充和校对工作,对国内巴赫金研究将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议发言第二阶段由南京大学王加兴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吴晓都研究员重点围绕基波尔京与巴赫金的对话展开发言,指出基波尔京对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研究既有赞同之处,也有矫正和补充,认为陀氏的典型人物不仅是思想形象,而且有更完整和丰富的内涵。北京外国语大学常青学者张建华教授从批评实践和教学实践的角度,指出我国既有的巴赫金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评介和阐释层面,还缺乏用以指导文学文本诠释的系统研究。他对我国的巴赫金研究如何在深化理性思考中探究深层文化肌理、如何巴赫金理论具体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如何审视巴赫金思想的不完备之处作了深入思考,并提出巴赫金文论思想研究需要进一步提升品格,以推动我国巴赫金研究更上一层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吴子林研究员在发言中也提出,我国的巴赫金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走向一种诠释性、建构性研究,并对中国当代文学现象做出回应。北京师范大学张冰教授围绕巴赫金学派与俄国形式主义的关系作了发言,指出者在理论思想层面存在长期对话,与洛特曼相比,巴赫金的理论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哲学思辨形式,因而应注重在理性思辨维度作进一步拓展。山东师范大学胡学星教授就巴赫金著作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再版和在苏联的接受程度,提出巴赫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狂欢色彩。

会议发言第三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夏忠宪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冰编审用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对中国的俗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作了分析,认为对话话语在俗文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总结了中国俗文学的对话性特点。上海交通大学杨明明教授谈到了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巴赫金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姿态,对话的最终指向是回归自身,在他者的文化视域中更好地反思自身,并提出应该加强巴赫金理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运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萧净宇教授就符号学视阈中的巴赫金与施佩特做了阐述,指出巴赫金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理论既有借鉴也有扬弃和超越,并发展了符号哲学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张磊教授围绕巴赫金理论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是”与“非”做了阐述,认为现今一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则言必称复调的普遍现象,已经部分地遮蔽了文本自身的真实面貌,因此有必要从文本事实出发厘清复调理论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打破理论所造成的批评定势。浙江大学王建刚教授指出了巴赫金诗学中的反科学主义,认为巴赫金初涉学术界的1920年代是一个方法论热的时代,巴赫金通过批判俄国形式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在方法论问题上的错误,确立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并尝试廓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边界,这一工作在推进人文科学健康发展方面起了极为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也有意无意地显露出他的有悖于对话精神的“极性思维”,这表明巴赫金思想有其内在的矛盾性。

 会议发言的第四阶段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黄玫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董小英研究员认为巴赫金理论的拓展和运用有延伸性研究、理论泛化和滥用三种情况,指出巴赫金研究不应该拘泥于学派划分而把学科排斥在外,而应当吸收各个学派的合理成分,走向一种学科建构。黑龙江大学刘锟教授比较了巴赫金和洛夫的理论遗产的异同,认为二人均强调社会性维度,具有广阔的西方文化视野,但在思维方式上也表现出差异性和互逆性。广东肇庆学院陈爱香教授就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钦差大臣》中“笑”的意蕴作了解析,认为该剧中的“笑”具有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特征,既有欢快的一面,又饱含了对当时沙皇统治的一种嘲讽。 中华女子学院陈涛博士从差异和边界的角度,阐述了巴赫金的外位性思想,认为巴赫金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思想交流、达成思想的共鸣,而不是获得某种结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站博士后郑春光以巴赫金关于长篇小说和体裁的观点为切入点,阐释了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的几个转向及其包容性、未完成性和继承性等特

与会学者还就现场同学们提出的米兰·昆德拉的复调理论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的关系、如何看待巴赫金对民间“笑”文化和狂欢文化中的重视等问题一一作了回应和交流,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

参会人员合影

 

 

研讨会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凌建侯教授主持,他指出研讨会进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想交流、交锋的“对话”过程,既有会上观点鲜明的碰撞,也有会间如逢故友的交流,这种高密度、高质量、高层次的思想碰撞交融也是对巴赫金对话理论最生动的诠释和实践。他还从理论观念、研究方法、人文情怀、生活哲学等维度对巴赫金的对话思想作了深入诠释,提出研究会应当积极推动巴赫金理论的中国化,构建巴赫金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并期待有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加入。研讨会最后,周启超会长对研究会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提出了希望指出研究会将在巴赫金理论的“关键词”研究、推进巴赫金理论走入高校课堂等方面继续做一些扎实的工作,并呼吁大家在新的起点上携手共进、砥砺前行,推动中国巴赫金研究取得新进展、新成绩。

 

 

 

(外院世文所2016级博士生刘发开供稿,2016级硕士生王年军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