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欧科院院士季哈诺夫来北大做“世界文学理论前沿”讲座

    四月的燕园,百花争艳,春意盎然。4月3日至5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特邀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林·季哈诺夫来北京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此次学术交流被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纳入常规项目,命名为北京大学2017‘世界文学理论前沿’人文讲座与工作坊”。此次人文讲座与工作坊历时三天,由五场系列讲座与一场学术对话组成,全程使用英语交流。主讲人季哈诺夫教授是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比较文学乔治斯坦纳教授(首席教授),2012年被遴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是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的简称,目前该院已有49名院士获得过诺贝尔奖。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凌建侯教授主持。
       4月3日上午,讲座开幕之前,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东南亚系吴杰伟教授,世界文学研究所凌建侯教授、胡续冬副教授、程小牧老师和社科院外文所理论室主任徐德林研究员、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邹赞教授一道,与季哈诺夫教授在外院六楼咖啡厅进行了简短而温馨的茶叙,季哈诺夫教授将其近期出版的编著《批评理论在俄罗斯与西方》中译本签名赠送给了各位老师。
\
宁琦院长致辞
       随后在外院新楼501会议厅举行的开幕式上,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教授、季哈诺夫教授先后致辞。宁琦院长在致辞中代表学院对季哈诺夫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回顾了北大外国语学院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学院发展现状,指出学院历来重视开放交流、关注前沿理论动态,相信季哈诺夫教授的系列讲座将是一场世界文学理论领域的学术盛宴,让大家在聆听讲座、共飨盛宴中触摸到国际学术前沿的脉搏。季哈诺夫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他三年前曾到北大访学的经历,坦陈他内心对北大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并表达了对学院和在场师生的真挚谢忱。
\
季哈诺夫教授致辞
\
       3日上午举行的第一场讲座主题为“歌德之前与之后的‘世界文学’”。在该讲中,季哈诺夫教授首先介绍了世界文学的学科史,阐释世界文学的多重内涵,廓清了世界文学的核心含义。在此基础上,他预设并回应了三种对“世界文学”的主要反对意见。第一种反对意见认为世界文学是盲目推动全球化的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武器,季哈诺夫教授对此进行了反驳;第二种反对意见基于文化不可译性的假定,季哈诺夫教授认为不可译性更多的是一种隐喻性的用法;第三种反对意见认为世界文学忽略了原作的文学性因素,季哈诺夫教授认为文学性并不囿于语言如何运作,它在情节、结构、类型等层面上也提供一些文学文本的组织。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邹赞教授作为评议人,对季哈诺夫教授第一讲内容作了精彩点评,高度评价了他的演讲内容,认为演讲逻辑清晰、引证周祥、理论前沿,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3日晚上举行的第二场讲座主题为“对比的标尺:比较文学的路径与世界文学的复归”。在该讲中,季哈诺夫教授集中探讨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动态关系,追溯了世界文学在与比较文学进行交流和竞争中所经历的具体发展过程。他介绍了世界文学早期兴起情况,继而提出民族文学是随着18-19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国家制度和民族文学经典的确立、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的认同而勃兴的,并分析了比较文学在19世纪早期双边文学交流、接受研究及其制度化等方面的多重起源,以及比较文学在区域划分、整体文明比较等重要维度上的进展,进而提出跨国主义对比较文学的挑战,以及回归世界文学的最新转向。社科院外文所理论室主任徐德林研究员对季哈诺夫的第二讲内容作了深刻点评,认为演讲紧扣理论前沿,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两点疑问,季哈诺夫一一进行了现场回应。
\
季哈诺夫教授讲座中
\
       4日上午进行的第三场讲座主题为“世界文学的多义性”。在该讲中,季哈诺夫教授首先梳理了海德格尔、斯皮瓦克、吉洛伊(Paul Gilroy)等人的观点,分析了“世界”(world)、“地球”(globe)、“行星”(planet)三个概念的异同,进而提出一种世界文学(one “world literature”)还是多种世界文学(many “world literatures”)的问题,引出了关于世界文学多义性的话题。接下来,他着重讨论了文化地带(cultural zonality)的重要性,阐述了欧洲以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性作用。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邹赞教授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对该讲进行了评议,高度赞扬了季哈诺夫教授对世界文学多义性问题在学理上的细致耙梳和深刻见解,并就有关疑惑与季哈诺夫教授进行了交流。
       4日晚上进行的第四场讲座主题为“世界文学的定位”。在本讲中,季哈诺夫教授重点考察了世界文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阐释了莫拉蒂(Moretti)、达姆罗什(Damrosch)及其他世界文学理论大家的核心观点和概念术语,反思了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历史建构的世界文学,从时间(time)、空间(space)、语言(language)和自反性(self-reflexivity)四个维度对世界文学进行了历时性与共时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论探讨,对世界文学的定位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讲座内容富有实证性、学理性和启示性,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入思考。社科院外文所理论室主任徐德林对该讲内容作了精彩点评,并就如何书写世界文学史等问题与季哈诺夫教授交换了意见和看法。
       5日上午进行的第五场讲座题为“世界文学在苏联”。季哈诺夫教授在本讲中回顾了18世纪以来关于世界文学的主要论述,包括作为文化多样性之证据的世界文学、作为学识和社交能力的世界文学、作为标准的世界文学、作为信息流(翻译中的文本传播)的世界文学,进而梳理了苏联投趣于世界文学的年表和建构史,在考察意识形态背景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1917年之后世界文学在俄苏的研究机制和研究成果,意在比较俄苏与西方国家在世界文学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并确定苏联世界文学研究背后有着怎样的意识形态视野。邹赞教授对该讲内容作了评议,认为季哈诺夫教授对世界文学在苏联的发展历程梳理详致,体现出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扎实严谨的科学精神。
       5日晚上,在系列讲座之后,主办方安排的第六场活动是季哈诺夫教授“与中国学者对谈世界文学”,邀请的中方对话嘉宾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先生。对谈活动由社科院外文所理论室主任徐德林主持。两位嘉宾围绕主持人抛出的世界文学与翻译、“一带一路”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对文化记忆的看法、批评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何评价移民学者对文学批评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仁智互见、别开生面的对话。比如针对“一带一路”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这一话题,季哈诺夫教授认为这个项目将有助于挖掘世界文学空白点,推动当代小语种文学的发展;陆建德先生则指出中国有重视小语种文学的传统,如季羡林先生便是梵语专家,北大外国语学院已经开设有20多个小语种专业。整个对谈平等友好、求同存异,呈现出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特点,是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生动实践。随后,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淑静教授作了闭幕致辞,她代表主办方特别向主讲人季哈诺夫教授、对话嘉宾以及评议人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表示这次高水平的系列讲座和工作坊一定能够推动北京大学世界文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
三人亲切座谈
       精彩纷呈的系列讲座吸引了来自北大校内多个院系、京内多所高校以及上海、新疆等外省市高校的师生前来聆听。讲座还设置了现场提问交流环节,同学们就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翻译在世界文学中的作用等问题连连发问,季哈诺夫教授耐心细致地一一回应,现场互动交流气氛热烈。同学们普遍反映,如此密集的高水平系列讲座十分难得,充分体现出主办方在活动安排上的别具匠心;通过聆听季哈诺夫教授的系列讲座,大家对西方学术语境中关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前沿理论有了全面系统的认知与了解,对于激发学术兴趣、丰富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大有裨益,每场讲座听下来都感觉意犹未尽、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本次系列讲座和工作坊的顺利举办,不仅为师生与国际知名学者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也对提升北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影响力与美誉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春日的燕园增添了一道明媚绮丽的风景。
\
       据主办方介绍,6日上午,季哈诺夫教授还将受邀接受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杂志专访,世界文学研究所也将借助《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文学版平台,组织国内学者与季哈诺夫院士就“一带一路与世界文学研究新动向”这一话题进一步展开讨论。